非遗:平安皮影的传承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非遗:平安皮影的传承

平安区属于河湟地区的一部分。河湟地区主要是指青海东部黄河和湟水流域之间的广阔区域,主要包括黄河流经的贵德、尖扎、化隆、循化,支流湟水流经的湟源、湟中、互助、平安、乐都、民和,以及湟水的支流大通河流经的门源、大通等县。河湟区域属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是青海的主要农业区,适宜居住,开发历史悠久,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四种不同文化圈的交融地带,这也造就了河湟在区域和历史上文化上的边缘性、融合性、多元性。河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兼有藏、回、蒙、土、撒拉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多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相互影响、相互摄取的特征。每个民族一方面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延续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还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取长补短,凸显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文化多元一体特性。这也使河湟文化成为青海最具多元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河湟文化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主导,儒释道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并存,呈现出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包容的样态。
在河湟民间,皮影戏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主要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河湟影戏,作为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文学为一体,具有河湟多元民族文化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戏剧艺术,其呈现着河湟民众特有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例证。河湟影戏的演出形式短小精悍,唱词为韵文化的“官板乱弹”,并且具有独立的音乐和唱腔(俗称“影子腔”),风格独具,有句俗话说:“书三分,戏七分,全凭影子匠胡编弄。”这是河湟民众对皮影戏的概括和总结。所谓书,指的是故事梗概,就是说皮影戏的唱词没有剧本,演唱艺人只要有个大概的故事情节,剩下的戏的内容全靠他运用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临场即兴发挥了。关于这个问题,上了年岁的老人都能津津乐道地说上一些异闻趣事。虽说是“胡编弄”,但因为有了这些“程式”,倒也不是无边无际的“瞎胡编”,故事内容还是完整的。“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河湟影戏带给了当地民众无尽的欢乐。河湟影戏的原始创作来源于民间,它长期植根于高原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中,汲取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养料,艺人们在对生活的感悟中,通过艺术放大,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造型、唱腔、表演的综合艺术美,给观众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在艺人与观众、神祇的直接交流互动中,通过即兴的发挥使表演与创作融为一体,神人以和,从而完成了酬神还愿、娱神悦己的文化功能。河湟影戏的魅力,在于它具有其他文艺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积淀于集体无意识的草根性特质,这种质朴的妩媚,可以让我们触摸到普通民众的特有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它对于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研究青海各民族民俗风情以及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河湟皮影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奥地利民间艺术团曾先后两次来青海观看过皮影戏演出,并邀请河湟影戏参加他们举办的“中国皮影艺术展览”,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群众文化消费的多元化,生活的快节奏化,使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受到现代艺术形式的巨大冲击,加上它自身存在的半农半艺的落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后继乏人,生存举步维艰,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河湟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其前景黯淡,已淡出了大部分年轻人的视域,不远的将来,在现代媒体的冲击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它同已湮没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在社群文化记忆中呈现集体文化失忆或结构性的历史失忆状态,而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众生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内涵,是这些‘内涵’上下传承的基本载体”。载体不在,熔铸于载体的社群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也将失其真义。河湟影戏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抢救、保护与传承,如何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接轨,是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问题。所以,保护这一优秀的地方剧种已显得刻不容缓,这也是一种社会的责任。
文章原载于光明网 2018年11月30日 非遗:平安皮影的传承 来源:青海日报。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原文链接。
编辑:文刀